撰文 | 吕浩然
23岁到美国攻读硕士,26岁取得博士学位,36岁做正教授。在两年半的时间里,张东晓不仅完成了由地质工程到水文学的专业转换,还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。“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毕竟中国的学制在时间上是有要求的,但在更加重视‘质量’的西方却允许甚至鼓励这样特殊的案例”,张东晓说。
作为东、西方教育及评价体系的亲历者,张东晓坦陈,中国与西方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差异。
“质”与“量”的差异
撰文 | 吕浩然
23岁到美国攻读硕士,26岁取得博士学位,36岁做正教授。在两年半的时间里,张东晓不仅完成了由地质工程到水文学的专业转换,还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。“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毕竟中国的学制在时间上是有要求的,但在更加重视‘质量’的西方却允许甚至鼓励这样特殊的案例”,张东晓说。
作为东、西方教育及评价体系的亲历者,张东晓坦陈,中国与西方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差异。
“质”与“量”的差异
¥0 购买单篇 继续阅读
限时优惠,共可读 1 篇相关稿件
责任编辑:于达维 | 版面编辑:王永
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如有意愿转载,请发邮件至hello@caixin.com,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,方可转载。
免费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