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
财新传媒
1111111
财新通行证
T中

抗战时期不同于《围城》人物的知识分子

撰文 | 熊卫民
2016年08月15日 09:35
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,作为民族精英的中国科学家干了些什么?
news 原图 ►《围城》1947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封面。来源:Wikipedia

  撰文 | 熊卫民(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)

  作者按:

  我很佩服钱钟书的学识,但对他的少作《围城》,则和晚年的他以及钱临照、许良英等科学家一样,并不满意。我相信,书中人物并非凭空虚构,其特点很可能来自钱钟书早年,尤其是他困于沦陷区时的所见所闻。

  但在一本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书中,几乎全无器宇轩昂的人物,还是难免会让自诩为知识界中人的我所不满。

  考虑到书中的故事还是发生在“地无分南北,人无分老幼”,中华民族浴血奋战,现代公民人格快速形成的抗战期间时,这种不满感更加强烈。因此,2003年7月初,于全面抗战爆发66周年前夕,我在《科学时报》发表了一篇反映科学家在抗战期间的所作所为的习作。

责任编辑:崔筝 | 版面编辑:张柘

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
如有意愿转载,请发邮件至hello@caixin.com,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,方可转载。

推荐阅读

最新财新周刊|无纺布袋的“环保错觉”

铜价时隔两年站上1万美元关口 是否脱离基本面?

专栏|印度经济被高估了吗?(附视频)

宝马计划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200亿元投资

岚图发布出海战略 力争2030年海外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

财新移动
说说你的看法...
分享
取消
发送
注册
 分享成功

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>>